体育部门培训的核心课程大纲解读
体育部门培训的核心课程大纲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树立“健康第一”的教育理念,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。以下是核心课程大纲的详细解读:
一、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树立“健康第一”的教育理念,深化体育教学改革,强化“教会、勤练、常赛”,构建科学、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,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,促进中小学生运动能力、健康行为、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的形成。
二、课程目标1. 享受乐趣: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增加游戏与比赛等竞争要素,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竞争与表现的乐趣,实现从激发兴趣到形成志趣、享受乐趣的层层深入。2. 增强体质: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强化锻炼,增强学生体质,加强“勤练”,在基本运动技能的锻炼中不断发展学生的速度、力量、耐力、柔韧、灵敏、协调、平衡等身体素质。3. 健全人格:通过体育教学过程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,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、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个人品质。4. 锤炼意志:通过体育课、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不畏困难、不怕吃苦、不惧失败的意志品质。
三、课程设置1. 学分要求及学期分配: 《体育与健康》课程108学时,每学期1.5学分,合计7学分。 第一学期开设基础体能课,第二学期开设体育选项课,第三、四学期开设体育俱乐部课。2. 课程内容: 基础体能课:健康知识、基本运动技能基础体能,课程思政。 体育选项课:健康知识、专项运动技能专项体能,课程思政。 体育俱乐部课:健康知识、专项运动技能专项比赛能力,课程思政。
四、课程考核采用结构考核,综合评分的方法进行,体育成绩用百分制计分,各项考核内容及其比重: 专项技术:40% 身体素质:30% 运动参与:20% 课外运动:10%。
五、教学方式1. 综合育人:注重学科融合与课程思政,鼓励适当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情境式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。2. 个性化教学:注重个体差异,合理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,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。
六、学生选课说明 体育课程安排时间为周一至周五的3、4、5、6、7、8节,周三下午不安排。 各二级学院、各专业分开集中排课,大一上学期为基础体能课,大一下学期为体育选项课。
通过以上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,体育部门培训的核心课程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,增强体质,培养良好的体育品德和意志品质,从而实现“健康中国”和“体育强国”的目标。
体育部门培训核心课程大纲解读
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,体育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。本文将针对体育部门培训的核心课程大纲进行解读,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新课程标准,提升教育教学质量。
一、课程性质与目标
在解读体育部门培训核心课程大纲之前,首先需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目标。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,以增进学生健康、提高学生体质、培养学生体育素养为目标的课程。
课程性质上,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以下特点:
实践性:课程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体验,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健康行为。
综合性:课程内容涵盖运动技能、体能、健康教育、专项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多个方面。
发展性:课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,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、健康行为、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。
课程目标上,体育与健康课程旨在实现以下目标:
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。
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和健康行为。
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和团队精神。
促进学生全面发展,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。
二、课程内容与结构
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要素:
基本运动技能:包括跑、跳、投、掷、攀爬、平衡等基本运动技能。
体能:包括力量、速度、耐力、灵敏、柔韧等体能素质。
健康教育:包括营养、卫生、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。
专项技能:包括球类、田径、体操、武术等专项运动技能。
跨学科主题学习:包括体育与艺术、体育与科学、体育与生活等跨学科主题学习。
体育品德:包括诚信、公平、尊重、合作、勇敢等体育品德。
课程结构上,体育与健康课程采用“学练赛体能”的模式,强调学生在学习、练习、比赛和体能训练中全面发展。
三、课程实施与评价
在课程实施方面,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:
以学生为中心: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,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。
注重实践:通过实际操作,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成长。
科学组织:合理规划教学内容、方法和评价,确保课程质量。
全员参与: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,实现共同发展。
在课程评价方面,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,关注学生的运动能力、健康行为、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表现。
体育部门培训的核心课程大纲解读,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新课程标准,提升教育教学质量。通过本文的解读,相信教师们能够更加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、内容、实施和评价,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